查看原文
其他

伍松:阅读如何改变家庭,改变世界?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远川阅读素养 Author 伍松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人类文明的进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就是文明之间的碰撞和交流。

如果没有《新青年》这样的书籍传播革命思想,我们很难想象,革命思想如何在中国传播。很大程度上来说,革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得益于活字印刷,得益于阅读的传播。

如果你要问我20年,30年以后,阅读会怎么样呢?我不能给你一个悲观或乐观的答案,但它取决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伍松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生命史
毛泽东的阅读史
老师一旦停止了阅读,一个学校就停止了前进
教师专业进阶的三种读书姿势
乡村教师阅读的三大追问
......

阅读如何改变家庭,改变世界?
作者|伍松  
来源|心和基金会

中国的历史是如何发展的?世界的历史又是如何发展的?为何中国会有落后的几百年?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应当如何让阅读走进千家万户,让亲子阅读成为普通家庭的习惯?这些问题,都会在伍松老师的讲座《阅读如何改变家庭,改变世界》中找到答案。

 
01
 
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在天立学校跟各位老师分享《阅读如何改变家庭,改变世界》。
 
我上中学时,特别不喜欢历史课,尤其不喜欢近代史和现代史。我想我和在座的各位一样,我们希望看到国家强大,但是我们学历史的时候,会看到中国古时候非常强大,然后越到近现代,就越来越落后。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古代的中国那么强盛,而鸦片战争之后,会落后西方那么多。
 
等我走上工作岗位后,我重新拾起历史书,去琢磨历史事件,然后又重新问自己“为什么古代的中国那么强盛,而鸦片战争之后,会落后西方那么多”。我想,现在,这个问题已经找到答案了。我是从阅读的这个角度去找到答案的,如果你不相信我的答案,那么就请跟着我来回顾一下人类的阅读历史。

伍松,心和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知名儿童阅读推广人。


02
 
去年和前年有一本书特别畅销,叫做《人类简史》,它的作家是以色列的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这本书里面,赫拉利提出了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在过去50万年的时间里,我们的祖先与其他动物发生了很多竞争,但是最后,赢得生存竞争胜利的是我们的祖先。为什么最后是智人胜利,赫拉利解释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智人拥有讲故事的能力”。
 
讲故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类打不过大型动物,但是人类会讲故事,而狮子老虎这样的猛兽是不能讲故事的,它们在捕猎的时候,最多可以给同伴一个信号。但是,那些都不是讲故事。
 
讲故事必须是把此时此刻完全不存在的事情,告诉你的同伴,可以讲十年以前的事情,十年以后可能发生的事情,也可以猜测另外一个部落此时此刻在做什么样的事情。人类正是有了这种讲故事的能力,使得人类无论是跟其他的动物竞争,还是跟其他种类的人去竞争,都拥有了非常巨大的优势。
 
这种讲故事的能力从50万年以前,一直伴随人类到现在。
 
我们会发现,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妈妈就会给孩子讲故事,不管他是否能听懂。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讲故事”的这种方式是存在我们的基因里的:在几十万年以前,劳作之后,大家回到部落,都会围坐在篝火旁,讲故事,听故事,通过这种方式去传承部落的文化和传统。


03
 
讲了好几十万年的故事之后,人类有了一项了不起的发明:文字。
 
我常常假设说,如果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文字出现,那么孔子的言论思想,我们至今都没有机会了解到。所幸的是,文字发明了。当然,文字发明不是在孔子的年代,是在更早的时候。
 
大概在七八千年以前,最早的文字就在尼罗河畔出现了。人类最早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文字;大约过了一千多年,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又出现了第二种人类早期的文字——楔形文字;大概又过了两千多年,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开始出现了中国的象形文字。

文字出现以后,那些了不起的思想,文明的成果,就可以把它记录下来,不管是一千年还是一万年以后,这些文字都在,不管你生活在哪个年代,你都可以接触到这些思想,这些文化。
 
04
 
但是,文字刚发明的时候,它起到的作用还没有那么大,因为还缺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记录文字的载体。刚开始,这种载体非常稀有。以中国为例,汉字刚开始的时候,记录在甲骨上面,那么请你想一下,一个龟甲、一个兽骨上面能刻几个文字呢?今天所讲的绘本故事,可能一个甲骨都记录不完整。所以,甲骨上面只能记录非常简单的事情,而且只能用于非常少的人。


再往后,有人把文字刻出来,铸造在青铜鼎上,或者其他的器具上面。但是这种器具只有上层阶级才能看到。所以,刚开始发明文字的时候,大部分的人是看不到的。
 
那么,要拉近一般人和文字的距离,就需要书的出现。书可以用比较低的成本,将更多的文字呈现在上面。以中国为例,最早的书是什么呢?是竹简。德国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人类历史上有过一个轴心时代,在这个时代,西方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在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和庄子等一大批东方的伟大先哲。
 
为什么会在那个时期出现轴心时代呢?是因为最早的图书开始出现了。中国为什么会有诸子百家,有百家争鸣,是因为开始有人把他们的思想用竹简记录下来,这些记录了文字的竹简,可以传递给更多的人阅读,然后就出现了思想之间的碰撞,更多的人开始去阅读。在西方也是一样。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的开始,我认为得益于书籍的出现,但是,那个时候的书籍并没有普及,只有少数人才能接触到书籍。这个少数人少到什么程度呢?根据我个人的估算,应该是在1%—2%之间,其他人依然没有机会成为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我在这里提到的有阅读能力的人,不是简单的识字,而是指追寻文字意义的能力。我认为,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全世界不超过2%的人可以被称为有阅读能力的人。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书太贵了。虽然已经有了书,有了竹简,但是,书还是太贵。
 
举两个例子:《圣经》和《史记》,《圣经》动用了四个抄写的人,用了三年的时间,宰杀了大概300头羊(也有人说是小牛),才完成书籍的制作。这样的一本书,普通人是不能拥有的。而《史记》这本书,是司马迁用毛笔在竹简上写出来的,根据考古证明,《史记》这本书是有52万字,一个竹简大概能写20几个字,所以它需要多少竹简呢?大概是一万九千个竹简。司马迁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写出来的这本书。他当时写了两本,一本要交给皇帝,还有一本私藏在自己家里。因为他担心皇帝一看他写的《史记》,不高兴了,自己几十年的心血就白费了。这样写就的一本书,不是一般人可以接触到,可以阅读的。


05
 
后来,又发生了两件很重要的事情,一是造纸,二是活字印刷术。
 
在东汉时期,蔡伦开始造纸,逐渐地,中国人不再把文字写在竹简上,而是写在纸上。到隋唐时期,造纸术开始普及。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有两个人是非常重要的:毕升和古登堡。毕升的活字印刷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被拿来使用,非常遗憾。古登堡大概是在公元1460年前后,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西方的文字是字母,所以活字印刷只需要20-30个字母就可以了,它的排版很简单。古登堡使用铅铸造活字,它的排版和印刷是半自动的:它的动力是水,那个时候,欧洲的印刷作坊都建在水的旁边,然后用水流的动力带动印刷机。古登堡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的第一本书是《圣经》。
  
在古登堡之前,整个西方处在黑暗的中世纪时期,在这个世纪,整个天主教会垄断了西欧的文化普及,那个时期大部分的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需要阅读《圣经》,而《圣经》太贵了,所以,绝大多数欧洲人要去信教,就会听教会的神父讲解《圣经》。
 
在讲解的过程中,开始出现了权力的垄断。讲解《圣经》其实是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可以有多大呢?在古登堡之前,中世纪的天主教腐败到什么程度呢?他们会跟那些有钱人或没钱人说:你身上的罪过,只有购买我们教会印刷的赎罪券,才可以得到洗刷。最有钱、最腐败的地方变成了教会,而普通的基督徒成为被剥削的对象。
 
在天主教的这些神父里面,也有一些充满正义感的人,其中有一个宗教改革非常有名的人——马丁路德。他认为所有人都有权利阅读《圣经》,而不是由神父垄断。所以他就在一个教堂的门口贴了一张大字报,去批判教会的腐败和不公的行为,呼吁大家直接阅读《圣经》,跟上帝对话。
 
但是,马丁路德做这样的事情,必须具备一个条件:每个家庭必须要有《圣经》这本书,否则,宗教改革是不可能的。而这个条件是由古登堡来实现的。
 
古登堡第一次印刷《圣经》就印刷了50多本。然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圣经》的印刷数量就达到了几千本,上万本。这个数字今天看起来没有什么,但是在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前,整个欧洲的《圣经》加起来不到3000本。
 
再到后来,更多的印刷作坊产生,更多的书籍进入千家万户。这些印刷的书籍,不仅有《圣经》,还有其他先哲的书籍。
 
大约在公元1600年-公元1900年之间,欧洲的家庭,特别是欧洲的中产阶级家庭里面,每天晚上会出现一种现象,就是亲子阅读。所以,亲子阅读大概是在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后开始盛行的。这样的一个阅读行为,直接催生了欧洲一系列的变革:启蒙运动、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学革命、当然还有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都是因为图书开始进入普通的家庭,然后有很多人开始阅读。这时,有阅读能力的人口就突破了我之前说的1%-2%,上升到了10%—20%。


06 
 
人类文明的进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就是文明之间的碰撞和交流。在过去5000年到10000年之前,整个文明发展最快的是亚欧大陆,而非洲、澳大利亚和美洲文明的进步是非常缓慢的。这是因为亚欧大陆的碰撞和交流是最频繁的,这样的碰撞会催生出一种新的文明,它可以把自己本身的文明和文化不断地迭代。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澳大利亚和美洲被海洋隔离,它们基本上是在一个非常封闭的区域;非洲被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隔离(主要是南部非洲,北部非洲其实是在地中海那个文明圈里),它没有交流和碰撞,所以文明的进步非常缓慢。
 
文明的碰撞与交流,适用于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内部。只有当有阅读能力的人口达到一定的数量,这种互相的碰撞,互相的交流,才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这幅图展现的是欧洲工业时代的家庭共读习惯。我们现在去看欧洲拍得比较早的一些电影,里面经常会有一些场景:17、18世纪的人经常会拿着书,或者跟自己的孩子看书,或者大家一起听书。
 
阅读人口的数量会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欧洲的阅读人口急剧增加,有阅读能力的人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碰撞,所以,在文艺复兴之后,会出现那么多的科学家。牛顿曾说:我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所说的巨人的肩膀是指什么呢?是指在他之前的科学家的著作。
 
反观中国,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之后,没有普及使用,到了公元1860年左右,活字印刷术才由传教士从西方传入中国。传教士想要传教,便要把英文版、德文版的《圣经》翻译成中文,印刷成册,所以印刷对于传教士来说很重要。
 
曾有一位叫马里士的传教士突破了很多困难,在上海建造了一个印刷书籍的地方——墨海书馆,然后在中国开始印刷《圣经》,当然也印刷其他的书籍。
 
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跟他学习,创办自己的出版机构。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商务印书馆。然后又有了一系列的民族的印刷产业,开始出版各种书籍。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一本杂志的出版,这本杂志是陈独秀、李大钊创办的《新青年》。
 
如果没有《新青年》这样的书籍传播革命思想,我们很难想象,革命思想如何在中国传播。很大程度上来说,革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得益于活字印刷,得益于阅读的传播。

 
07
 
公元1500年前后,西方出现了阅读革命,但在中国没有,所以中国在公元1500年-公元1900年,落后于西方。虽然在此之前,中国的文明要比西方的文明稍微领先一点,但是在近现代,我们落后了。那么到今天这个局面,有没有改变呢?我必须在这里和大家简单的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中国缺了300年的亲子阅读,然后,中国有了自己的民族出版业之后,很不幸的是中国正好处在民国和军阀混战时期,所以整个国家和社会非常乱,没有机会让亲子阅读出现在普通人的家里。后来是抗日战争。到了建国之后,有条件普及阅读了,但是遇上了文化大革命,所以又耽误了亲子阅读在中国的普及。到了1979年,改革开放了,但非常遗憾的是电视机进入千家万户,所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家庭晚上的时间大部分都是看电视,而不是像欧洲,在家里看书。大概在十年前,智能手机出现了,所以大多数中国家庭在下班后,都是在看手机,也没有亲子阅读。
 
但是,也没有那么悲观,因为在15年前,中国出现了一批儿童阅读推广人,这些儿童阅读推广人有老师,有家长,也有社区的公益组织,他们开始不断地去推动儿童阅读,推动全民阅读,推动中国成为一个书香的国家。在过去15年里面,这些努力其实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一方面,我们今天面临很多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我们(包括心和公益基金会,远川教育,还有在座的校长和老师以及家长等)的努力,儿童阅读得到了重视。
 
如果你要问我20年,30年以后,阅读会怎么样呢?我不能给你一个悲观或乐观的答案,但它取决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
 
过去30多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得非常好,但是我们大部分的科学和技术都是在跟别人学,原创的东西其实非常少。那么在未来的30年里,我们能不能突破这个瓶颈,在我这个儿童阅读推广人看来,重点在于中国真正的“阅读人口”的数量能不能实现大幅度增长。而其中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开始从自己的班级和家庭,推动越来越多阅读家庭、书香班级和书香学校的出现。
 
要知道500多年以前,在西方社会释放出惊人的创造力,从而催生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学革命等一系列变革的那场伟大的“阅读革命”,就是从家庭阅读和亲子阅读开始的。

对话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以阅读强壮乡村教育
朱永新、罗晶:“学习贫困”的核心指标:阅读水平——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世界银行消除“学习贫困”项目及对中国的启示
朱永新:新时代、新教育、新阅读
阅读如太阳和明月——专访朱永新|中国的「阅读传教士」
......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